规避石油进口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石油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和国家能源安全。石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实物概念,而是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一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
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对外依存度由1995年的6.6%上升为目前的50%左右。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以及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大大增加了我国石油进口的风险,进而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
如何客观评价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影响,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降低石油进口风险,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记者采访了长期开展能源经济、能源政策研究的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兼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教授。
主持人:能源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请您谈一下金融危机对能源行业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魏一鸣:能源与劳动力、资本一样,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和经济系统的基本生产要素。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中国能源进口依存度尤其是石油进口依存度迅速加大。与此同时,世界能源市场发生剧烈动荡,国际原油价格跌宕起伏,国家能源安全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虽然受金融危机和需求降低等因素影响,现在国际油价已经从每桶140美元急剧下跌到40美元左右,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国进口石油的成本,但中国的能源结构短期不会有太大改变,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格局和风险依然存在。目前,作为石油进口大国,中国在国际原油定价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小,甚至说没有自己的声音,所以经济危机必然导致能源行业尤其是石油企业受到多方面影响。
随着石油及其制品消费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石油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趋上升。我国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的急剧上升,使得我国国内油品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国际油价变化的影响。国际原油的价格波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物价产生影响:一是由于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价格开始与国际接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将直接影响我国国内原油价格水平;二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使我国原油进口价格上涨,增加原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下游企业面临比较大的涨价压力;三是原油涨价将带动其替代产品例如煤炭等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物价上涨。当然,由于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行业受原油价格涨跌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油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二是价格传导是否畅通。在价格传导机制畅通的情况下,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将通过产业链从上游传导到下游,从生产领域传导到消费领域。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尤其是涨价会对我国中长期工业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加工贸易迅速发展,10多年前石油净出口的中国,今天的进口量已经超过资源贫乏的日本。虽然作为“世界的加工厂”,我国多数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没有议价能力。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得中国生产商只能独自承受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几乎全部成本压力。
☆中国的能源结构短期不会有太大改变,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格局和风险依然存在
☆我国多数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没有议价能力,使得中国生产商只能独自承担油价波动几乎全部成本压力
主持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科学把握中国能源发展的历史机遇?
魏一鸣: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能源战略作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情况下,中国的能源战略与政策已成为国内外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当然,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储量分布很不均衡,世界能源消费持续增长以及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正在调整。能源资源总储量丰富,但人均储量匮乏的中国,尽管以相对较低的能源消费支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能源问题也愈来愈成为发展的瓶颈。
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近年来,世界能源市场更加变幻莫测,国际原油价格剧烈震荡,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正在发生调整。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在不断开展能源外交活动,世界大型跨国能源企业的重组和并购事件也频繁发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中,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长期基本持平,能源自给率超过93.7%,但是结构差距突出,煤炭储量比较丰富,可再生能源受到重视,但石油、天然气都需要大量进口。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和石油,但不同区域能源资源配置结构有很大差异。通过对能源消费与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不同区域应该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区域的能源政策。同时,通过区域能源合作,将西部等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此外,工业部门是中国的能源消费大户。近年来,中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下降迅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仍有很大的节能空间。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当把能源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主持人: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实现我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建设和谐社会的能源需求?
魏一鸣: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稳定能源生产,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扩展能源品种和供应渠道,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对能源市场研究和调控,规避能源供给风险,从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因此,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应当遵循“技术优先、多元发展、环境友好、经济安全”的基本原则;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政策取向应包括:调控需求总量,保障经济平稳增长;稳定国内产量,广泛开拓海外资源;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能源转化替代;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能源环境协调发展。
具体实施方面,我们认为能源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走出去”能源战略的实施,努力推动“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等。
为了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我国制定实施了“走出去”的能源战略。未来应继续支持本国企业对海外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税收和相关产业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鼓励油气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而提高我国石油进口中海外份额油的比重,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我国同周边国家在能源信息、能源进口、未来能源市场的判断和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得到长足发展,我国的能源利用风险会逐步降低。同时,进一步加强同能源出口国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我国的能源供应风险也会相应降低,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收益率也会增加。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走出去”战略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效措施。
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战略,这与过去我们常说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我国油气资源缺乏,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煤为基础”是一个难以在短期内转变的现实,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可能长期维持“一煤单挑”。一是煤炭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全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开发和运输难度很大的中、西部地区;二是由于受技术限制,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会带来土地、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的污染;三是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加大石油、天然气等的勘探开发利用力度,尤其是提高天然气这种高效、清洁、优质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例。
能源消费多元化战略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其中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从“适度”发展到“加快”发展的战略变化最为引人注目。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消费结构的优化等方面来说,实现我国能源消费多元化战略是能源发展的必然。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障国家和区域稳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应将继续加强能源的供应基础建设和合理的能源利用,制定并完善能源长期发展规划,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我国能源资源。一方面,我国各种能源的供应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海外能源资源的利用能力。未来几年我国同周边国家在能源贸易、区域间的能源合作等方面将有较大发展。随着一批原油、成品油以及天然气管道的陆续建成,建成现代化的能源运输网络和成熟的区域能源市场指日可待。另一方面,我国在能源转化和合理利用方面将得到有效改善,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尤其是清洁煤技术和CDM/ETS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合理的能源市场规划,尤其是区域间的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税收政策的制定也很重要,所以未来我国的能源利用技术将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技术进步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稳定能源生产,推进行业节能,扩展供应渠道,优化消费结构
☆加强能源市场研究和调控,规避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主持人:在规避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给中国能源行业带来巨大风险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魏一鸣: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应该充分重视石油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最大可能地消除国际油价波动风险。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重视石油战略的制定,有意识地防范油价风险;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危机时的自给能力;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保障石油进口安全;化被动为主动,实施“走出去”的石油战略。
过去,由于世界上能源和发展的矛盾还不突出,而且我国的进口石油在总能源消费中也只占一个相当小的比例,进口石油的重要性并不显著,因此国家对制定适宜的石油战略和防范国际油价波动风险的意识不太强。随着有限的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石油争夺战以及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大幅上升,国家开始认识到制定适宜的能源战略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节约型经济等卓有远见的社会发展宏图。为了更好地规避油价风险,我国还应该进一步重视长远石油战略的制定,通过调查研究、定量定性分析等科学方法设计最适宜的战略方案,在世界油价动荡时能尽可能减少自身所承受的风险,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和经济稳定发展。
油价风险很大一部分受石油进口影响,国际油价的变动会导致石油进口成本发生变化,因此减少油价波动风险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是在国际油价发生不利变化,通常是走高时提高本国的石油产量,减少对石油的进口依赖。而要做到必要时能提高国内产量,平时就应该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对我国的石油资源分布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石油开采技术水平。
以往我国多从中东国家通过海路进口石油,渠道比较单一,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如果受油价波动影响,发生能源危机甚至军事冲突,海上被封锁,或是一向都不太平的中东国家发生政治、军事事件,威胁到石油出口,都会对我国石油进口造成很大打击,影响我国石油消费。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两条措施拓宽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确保石油进口安全。一是增加石油进口来源数量,从不同地方进口,最大可能地分散风险。石油进口来源不仅包括中东国家,还可以考虑俄罗斯和南美、亚洲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二是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进口路线和方式,除了从海上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还可以考虑过印度洋的航线,此外也可在俄罗斯、西亚等地区和我国之间修建输油管道。
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石油供给不足或油价上涨的威胁,我们可以利用充足的资金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实施“走出去”石油战略,向国外投资,与国外企业合作,在国外开采石油,在世界石油资源竞争中提高我国的战略地位。对我国来讲,实施“走出去”的石油战略,一是增加在国外的石油企业中的投资,购买国外石油区块,提高自身竞争力;二是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国外能源工业的先进技术;三是建立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经济领域实行结盟政策,在能源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四是灵活参与海外合作,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各种方式参与海外石油资源勘探、开采、炼制、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在实施以上措施的同时,更需要增加油气工业上游关键技术的投入,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实施海外油气开发优惠政策,制定开发海外油气资源国家管理条例,提高油气企业海外资源开发竞争力。此外,从长远考虑,还应该考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减少石油需求;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防范价格风险;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动,选择正确的购买时机;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努力降低能耗,提倡节约能源。
☆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自给能力;拓宽进口渠道,保障石油安全
☆实施“走出去”战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规避国际油价波动风险
主持人:针对目前形势,如何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加大战略石油储备是否已是最佳时机?
魏一鸣: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和石油需求萎缩,带动了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
从历史来看,石油危机孕育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储备有效减缓了危机带来的冲击。目前的金融危机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金融危机的爆发势必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导致石油需求萎缩、价格暴跌。统计资料表明,1994年至1997年,美国一直没有进行石油储备补仓,而在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启动了已尘封多年的补仓行动。事实表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补仓时机把握得较好。
由于当前经济低迷、油价下滑,全球油气行业投资也处于低谷,所以近期是我国加快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战略机遇期。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国际石油公司都曾进行油气资源并购活动。同时,由于近几年美元贬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也面临风险,可以考虑将部分外汇储备变成蓄势而涨的油气资源储备,增强我国油气资源储备能力。这既可以降低海外油气投资成本,也有助于保障未来我国的石油供应和经济安全。
☆增加进口,加快战略储备;鼓励企业增加商业库存,提高国家储备规模
☆加快投资和并购国外油气资源的步伐,增强我国石油资源储备能力
主持人:在国家应对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中,科技投入所占的比例好像不大,请您谈谈能源技术进步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会有什么作为?
魏一鸣:21世纪,能源系统一方面要支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对环境质量的保护。在实现经济、能源和环境三大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过程中,能源技术进步将发挥核心作用。
政府能源研发投入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呈现出投资于多种能源技术研发的技术多样性趋势。这一趋势在全球整体层次和国家层次都出现了。在世界各国的能源研发中,核能技术一直受到极大关注并被给予较多的研发资金,其研发投入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对核能技术的重视也是与许多政治因素和安全因素密切相关的。石油危机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兴趣有增无减。总体来看,各国政府能源研发投入的技术多样化趋势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证供给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选择。
世界能源技术系统在呈现技术多样化趋势的同时,也出现研发投入向少数国家集中的趋势,即少数国家主导着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近年来,各个国家的能源研发政策也出现了集中的趋势,即集中投资于本国优先发展的能源技术领域。例如欧洲国家集中于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电力技术和节能技术,日本集中于重点发展节能技术,美国则在其他能源技术领域投入较多的研发资金。这些能源技术研发投入的集中趋势,也是对不断下降的研发投入的一种适应。
能源技术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力,到由市场力量导致的技术变迁,再到现在的面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系统的发展,其技术经济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各个阶段发展的驱动因素各不相同,能源技术变迁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在过去30多年间,高涨的石油价格不仅促使世界各国进行石油进口多样化的策略调整,而且也诱发了这一时期的能源技术创新。全球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多数能源企业也大都是跨国公司,这对能源技术的扩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比能源技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和现实状况,能源技术在不同国家还呈现出多样化,无不深深地打着各国资源状况以及由资源状况决定的能源政策的烙印。由于世界能源系统市场化、私有化进程和产业重组进程的展开和加速,世界能源技术研发投入范式发生了变化,让人担忧的一个问题是,政府能源研发投入降低,其他方面的投入也受到太多来自于市场的影响,这种短视行为是危险的,尤其在世界面临全球气候变化风险这样的背景下。
☆在实现经济、能源和环境三大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过程中,能源技术进步将发挥核心作用
☆全球化的趋势对能源技术的扩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主持人: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也在快速增长,在节能减排方面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魏一鸣: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尤其是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有直接关系。因此,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以减少对人类社会的灾害性影响,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长期的,而且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以便于制定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2002年中国政府宣布签订《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一个非附件I国家,尽管2008年至2012年没有量化的减排任务,但是每年要检测并向成员国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情况,并制定一些措施减缓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因此,未来的温室气体减排框架中,中国承诺减排只是时间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仍为生存型排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速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缓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对能源和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引进,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空间。
尽管未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仍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间,但是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征收碳税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国际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潜力巨大,但长远发展还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一个技术问题。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的途径。
1980年至2003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碳排放强度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恰好相反。“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是我国一贯的能源发展方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改进空间大,具有节能减排潜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战略应当遵循“技术优先,多元发展,经济安全”的基本原则。
☆加强能源和减排技术研发引进,减缓重点行业碳排放增速
☆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