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社区,暑期欢乐多
供稿:郑方圆 摄影:实践团成员
2014年7月13日BIT澳门永利唯一官网3042012级本科生党支部5名成员再次走进什刹海街道社区,又是一次清晨的奔波,参与的同学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奔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温馨的“七彩小屋”,协同小朋友们手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共筑暑期欢乐。
“毛猴”的来历亦是颇具几分欢乐色彩:相传道光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帐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帐房先生"。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拿给师兄们一看,也都说极象尖嘴猴腮的帐房先生。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流传到社会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如今成为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成为许多人收藏并且学习制作的手工艺品。
在什刹海街道“郭氏毛猴”的专业老师一番详细介绍“毛猴”的来历以及相对简易的制作流程后,十几位小朋友以及他们的父母,还有我们的支部成员们开始了奇妙的手工之旅。蝉蜕十分轻脆,大家小心翼翼,从将其四肢剥离,到小心翼翼的粘贴在辛夷上,最后和一只可爱的小象肆意的组合在一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支部成员们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耐心的协助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大家的作品频频得到老师的认可,同时亲切的老师几乎为每个人的作品提了改进的建议,并且鼓励、希望大家在业余时能够主动参与到更为专业的“毛猴”制作学习中以及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的传承中。
时间在认真而又欢乐的手工氛围中流逝,大家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在了解了这种富含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亦是给大家带来了无限欢乐。活动进行前后,支部成员与社区负责人、小朋友的家长以及专业的老师分别进行了交流,提出了我们自己的活动想法,不仅得到了认可与支持,同时吸纳了他们的意见以及建议,为我们以后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次次的辛苦,一场场的活动,都是为了这群可爱的小朋友可以有所学习,收获欢乐,为他们美好的童年勾勒出更绚烂的图画。不论是地铁上疲惫的面容,或是路上偶遇外国人问路,亦或允诺小朋友带给他们照片的兑现,付出爱,收获爱,同时这一切也是源于爱,期待下一次活动的继续,继续书写属于我们与那群孩子们之间的故事。